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浏览
煤变油商业实验为什么在中国举步维艰?
2006-6-13 8:34:49    来源:《中国石油期货评论》OILPRICE.CN

    在南非已经应验的“煤变油”商业实验,为什么在中国举步维艰?
    在南非沙索集团(Sasol)任职十几年的老员工安瑞德 (Andre?Deruyter)要举家迁往中国了。他将担任即将成立的南非沙索集团中国公司总裁,为他自己和沙索开创一番新事业。刚经历了二十多个小时长途飞行的安瑞德过于高大,以至于坐在凯宾斯基酒店大堂咖啡厅的沙发上略嫌局促。直到谈起沙索位于塞肯达(Secunda)的煤制油(Coal To Liquids,以下简称CTL)工厂的奇妙景观时,他疲惫的蓝眼睛里才有了光彩:在炽热的平原上,站在浩大的CTL工厂面前,你一边可以看到传送带上漆黑的煤炭不断被轰隆隆的机器吞噬,一边可以看到黑色粘稠的石油从另一端流泻出来。
    作为目前唯一成功运行CTL工厂的国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沙索去年股价涨幅高达65%、年收益112亿美元。
    不过,和其他关键技术持有者的背景不同,无论就诞生还是壮大过程而言,沙索的成功都缘自于南非对于石油的弱势地位,它很早意识到CTL技术对能源储备不足的公司意味着什么。正是在这一点上,沙索相信,它60年的技术和经验能够为中国将这样一种可能变为现实:不用过分依赖中东石油,将自己原本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稀缺的石油。
    【谁是沙索】
    南非的煤炭占能源比例的80%,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多少石油可供使用。该国科学家们一直希望找到将煤转变为液化燃料的途径。192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试图建造煤液化工业的白皮书。
    不过世界第一个CTL工厂出现在二战中的德国。只作军需用途的CTL工厂由于战后石油价格回落而停产,这期间,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球状固体催化剂代替粉末状催化剂改进了生产效率。二战末,南非的资本家从美国人手里得到了美国版本的煤液化技术。
    1946年CTL通过南非政府融资论证,一年后液体燃料和石油法案通过,随即成立液体燃料委员会。从根本上说,即将诞生的这个新产业将是该国最大的企业之一,离开国家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后来,沙索通过先后在约翰内斯堡和纽约上市,逐步做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几乎用了三十年时间,沙索1期才摆脱外界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此后2期、3期的诞生,都是由于“石油禁运”之类的原因而促成。苦尽甘来,1984年起,沙索三个工厂一起投产,日产量为11.2万桶石油,几乎能够满足南非当时能源需求的一半,到如今,沙索以其16万桶的日产量满足南非28%的液体燃料供给。
    数十年间,南非人先后投入了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来优化CTL技术,其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同时,沙索一直在探询海外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国际化。首个成果是2002年在卡塔尔和尼日利亚境内建立的GTL(气变油,在将煤转变为石油的过程中,首先要经历一个汽化过程,然后由天然气进一步液化,转变为石油)合资项目。卡塔尔GTL示范装置将于今年6月投产。
    中国则是沙索另一个目的地,4年前,沙索正式启动中国业务。在这个能源结构和南非相似的国家,有足够的理由发展CTL工厂。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增长率一路狂奔,同时,进口原油比例占到58%,依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大多数专家认为,危及能源安全的进口原油比例不易超过30%,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过于依赖进口原油的现状,促使能源供应和结构多元化。
    当被问及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继南非之后第二个成功商业化的国家时,一向颇为健谈的沙索中国执行副总裁陈黎明突然迟疑了片刻,把目光投向安瑞德,安瑞德微耸了耸肩,丢下一句外交辞令:只能说是非常有可能,我们非常希望如此。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