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浏览
双碳目标下化工产业的机遇!
2021-8-26 9:36:31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6月3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双碳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尽管第一履约期进入市场的还主要是2225家电力企业,但在“30·60”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人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能源化工、建材、钢铁等高排碳行业将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新生力量。双碳目标下,石油和化工产业将备感压力。因为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看,所有能源化工产品都是排碳的。以2020年为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02亿吨。其中,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5亿~6亿吨,主要分布于石油加工、焦化、煤化工产业。其中,煤制烯烃、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达10.52吨/吨和300.12吨/万重箱。若按北京市当年碳配额交易均价50元/吨计算,一旦碳交易在全行业推行,配额不足或没有配额的煤制烯烃、平板玻璃成本将分别增加526元/吨、15006元/万重箱;若按2020年欧洲40欧元/吨二氧化碳交易均价计算,上述产品成本将分别激增3219元/吨和91837元/吨。煤头尿素的全流程碳排放成本占比甚至达到产品价格的55%,甚至行业性亏损在所难免。
    同时,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化工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批监管,一些省市对已经批复/备案/核准的能源化工项目重新梳理,对前期手续办理完毕但未开工的项目一律叫停,能源消耗量大的项目重新评估。内蒙古、陕西、辽宁等地甚至因能耗双控指标和碳排放增量指标有限,暂停了几个投资数百亿、上千亿的能源化工项目。
    一时间,业内悲观情绪盛行。许多人认为,双碳目标过程对能源化工产业的影响将是空前的,甚至将改变整个产业的命运。
    改变整个产业的命运似乎不假,但结果一定是负面的吗?业内有识之士大胆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他们眼里,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商机还不少呐!
    新能源可令化工变“副”为“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指出,每生产1吨液氨会产生150~250立方米氢含量60%的驰放气;每生产1吨甲醇会产生780立方米氢含量70%左右的驰放气;每生产1吨氯碱副产的驰放气中含有200~300立方米氢气;每生产1吨焦炭可对外提供200立方米含氢55%以上的焦炉煤气;1吨丙烷脱氢可副产418立方米氢气……算上乙烷裂解、炼厂尾气、芳烃重整、乙二醇尾气等副产氢气,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副产氢资源超过1400万吨/年。目前,这些工业副产氢要么加工成甲醇、合成氨、液化天然气等化工产品,要么燃烧生产蒸汽或发电,有些甚至直接去火炬烧掉。
    “一旦双碳目标助推氢燃料电池车推广提速,无疑会引爆一个巨大且高值化的氢气利用市场。比如,按照国家及一些地方的规定:加氢站的氢气售价只要不超过35元/千克即可获得政府补贴。这一价格远高于能源化工企业0.8~1.5元/立方米(9元/千克~17元/千克)的用氢成本。届时,哪怕仅将能源化工产业副产氢气的一半用于氢燃料电池车,且售给加氢站的氢气价格只有20元/千克,每年也将给行业带来1400亿元收益,相当于年产6000万吨甲醇的总收入。”衣宝廉对记者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表示,未来的交通能源领域将逐渐由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替代。氢能源可缓解原油高度对外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而工业副氢又是目前成本最低、最易获得的氢气资源,是我国氢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氢燃料电池车推广初期的主力氢源。除此之外,工业副氢在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领域也大有可为。
    “目前,日本的大阪燃气公司、东京燃气公司、京瓷公司均开发了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相关项目的热发电效率高达53%,综合效率超过91%。2020年,日本已经推广应用了140万套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装置,计划2030年推广530万套。双碳目标下,清洁取暖和清洁、低碳/无碳热电冷多联供项目无疑更受中国各级政府和广大老百姓欢迎。目前许多机构正在开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家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推广后,将给氢能应用开辟另一个广阔市场。届时,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工业副产氢的需求量必然激增,相关能源化工企业也将从中受益。”彭苏萍说。
    减少传统能源化工可做足下游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原副总工程师刘延伟看来,双碳目标助力新能源车推广应用提速后,虽然会减少成品油用量,给炼油企业和成品油运营商带来不利影响,但对油头化工企业却是利好。因为我国原油加工获得的轻质油长期以来都是二八分成,即化工原料用油仅占20%而成品油占比达80%。随着越来越多车辆改为电动车或氢燃料电池车,成品油需求量将持续萎缩,更多轻质油将用于化工原料,生产目前国内供应缺口依然较大的塑料树脂、工程塑料、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盈利能力。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责任编辑:李如屏